12月14日至15日,第四届功能路径翻译研究学术论坛在西安财经大学雁塔校区举办。论坛由西安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功能路径翻译研究》编辑部主办,科研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论坛包括主旨报告、专家平行专题论坛和翻译学科建设研讨沙龙。副校长史卫民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国内近30所院校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主要负责人主持。
史卫民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对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学科特色,指出西安财经大学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依托财经特色,凸显“数字+经贸”,致力于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技术变革、服务“一带一路”与陕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高素质翻译人才。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对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待通过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翻译研究发展的新动态、新思想,为翻译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功能路径翻译研究》主编司显柱教授介绍了功能路径翻译研究学术论坛的发展历程,他谈到,当前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向前推进以及“海陆丝路”成员国与我国的深度合作不断发展,翻译责无旁贷地扛起了“讲好中国故事”时代责任,翻译产业和翻译学科专业也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本次论坛聚焦探讨功能路径翻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对促进功能路径翻译研究意义重大。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司显柱教授基于评价理论级差视域和语料库方法探析了副词“特别”与其英译“especially”的语义差别和应用语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长安大学冯正斌教授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为例,运用“评价等效”理论,探讨了影响传译效果的深层动因,为中国倡议传播效度提供理论支持,为外宣翻译质量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北京师范大学于晖教授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哈利·波特》的翻译策略,构建了一个及物模式与作格模式互补的分析框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探讨了汉语流水句及英译句法特点,并对差异进行了哲学思维层面的阐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山大学杨炳钧教授基于国内外知名大语言模型的数据,主要从过程关属的视角,发现大语言模型存在的问题,指出长难句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要有足够的对应才能实现“信与达”,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韩山师范学院刘毅教授分享了由于文化思维的差异对知识的可传播性的影响及中国地方文化外译的有效路径;内蒙古大学李满亮教授探讨了ChatGPT 辅助北疆文化英译的实践,并对比分析英汉系统功能句法的差异,为翻译的系统功能路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启发;江西师范大学李发根教授说明了ChatGPT、Google、Youdao、DeepL四大智能翻译的功能与不足,阐释了韩礼德翻译思想在智能翻译中的运用,为提升智能翻译的质量提供新的思考。与会嘉宾进行了点评。
在平行论坛和研讨沙龙环节,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功能路径翻译研究和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技术赋能下的翻译教学与实践、翻译硕士的就业前景与职业规划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此次论坛,探讨了功能路径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了功能路径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激发了学界对翻译研究的新思考和新认识,为推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 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