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本脉络、确定文本主线、理解文本寓意,进而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印象。因此,教师应当通过正确的引导与辅助提示,让学生对文本当中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反复细读,并从中提取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为阅读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一、细读景物描写,探寻真实心境
任何一篇阅读文本,无论属于哪一类体裁,其文本当中都或多或少地引述一些景物描写文字,这些文字表面上看是对某一景物特点的描述,实际上是作者想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或抒发自己当时的一种真实心境,或忧郁,或愁闷,或愉悦,或欣然,等等。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从文本当中提取描写景物的文字,然后对每一段文字进行细读,并在细读过程中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与真情实感。以老舍创作的抒情散文《济南的冬天》为例,要想深刻体会老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首先应当围绕文本当中描写景物的文字进行细读,然后再从字里行间提炼作者的真实感受。比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济南冬天的雪和秀丽的山描绘得活灵活现,读过之后能够立刻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作者细腻的笔触,将山与雪融合到一起的美好景致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因此,学生也可以从这段文字当中感受到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景物描写不仅能够烘托整篇文本的气氛,而且还是吸引人眼球的核心内容,因此在阅读一篇文本时,景物描写应当作为细读的首选内容。尤其对抒情散文或者景物说明文来说,需要重点考虑描写景物的每一段文字。目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描写景物的文章较多,这些文章之所以被选录到语文课本当中,其原因有二:一是文本当中描写景物的词藻优美,清新悦目,在欣赏这些文字时,可以快速融入到唯美的情境当中,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文本当中描写景物的文字大多数运用了拟人或者比喻的手法,学生在了解这些写作手法的同时,脑海当中能够清晰直观地出现活生生的景物,进而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默契的互动关系,这也让学生对语文学科逐渐产生一种喜爱的情愫。比如《济南的冬天》当中的这段描写景物的文字,作者将山上被小雪覆盖的矮松比成日本看护妇,学生在细读这段文字时,脑海当中首先出现的是日本看护妇的姿态,然后再出现矮松的形象,这时学生可以从这个形象化的文字描述当中感受到老舍先生创作这篇文章的真实心境,这种心境是愉悦的、豁然开朗,表露出一种毫无遮掩的喜悦,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能够快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整篇文章的行文脉络也因此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细读心理描写,挖掘文本主线
对一篇阅读文本来说,心理描写在整篇文本当中发挥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尤其在记人的记叙文或者小说当中,作者常常利用一些描写人心理的文字诠释整个文本的寓意和主旨思想。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学生可以对文本当中出现的心理描写文字进行细读,对作者刻画的每一句话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围绕这些文字展开联想,进而提炼出文本主线。比如法国小说家都德创作的小说《最后一课》当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学生在细读这段心理描写文字时可以发现,小学生弗郎士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无法再学习自己国家的母语而感到沮丧和后悔,这段文字表面上看是指代故事主人公为自己当初不好好学习的行为而后悔,实际上是在暗指为什么要剥夺我学习母语的权利。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对这段文字产生理性认知,教师可以将《最后一课》的写作背景向学生讲解清楚,当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以后,能够通过这段心理描写文字更深切地感受到主人公强烈的爱国情感。
从心理描写当中不仅能够提取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心理状态信息,同时,也能够联想到由这些心理活动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如果将这些事件串联在一起,那么文本主线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因此,学生在细读心理描写时,首先需要了解文本创作背景,比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及引发的历史效应等,结合这些背景信息,再对这些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和解读,学生能够快速捕捉到主人公是在一种怎样的处境下才会产生这些心理活动的,这样一来,整篇文章的情感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三、细读语言描写,捕捉真实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小说这种体裁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而语言描写作为小说这种体裁最为本质的特征,成为文本的重要组成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语言描写进行细读时,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事先了解主人公的身份、社会地位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结合语言描写文字,分析对话双方在哪一种情境之下引出的对话内容。第三,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细细品读,提炼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找到整个语言交流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与情感流露。当学生掌握了以上三个细读方面时,对整篇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也能够逐步加深。比如朱自清《背影》中的一段话,“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是作者父亲在送作者进入火车站月台以后与作者的一段简短的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是却流露出父亲对自己儿子的依依不舍之情。学生在细读这段文字时,首先应对这段对话出现的前提与背景进行了解。原来父亲为了给朱自清买橘子,穿过铁道爬到那边的月台,由于朱自清父亲体态偏胖,在攀爬月台过程中比较吃力,但是他却没有任何怨言,只想着自己的儿子一路上能够吃到一些新鲜的水果。当他将橘子塞到朱自清的手里时,好像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然后才有了这简短的交流,实际上,父亲对儿子的爱已经在这些动作与语言当中得到了印证和体现。学生沿着语言描写这条主线既能够感受到老父亲的慈祥可亲,又能够快速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朱自清此时此刻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细读语言描写可以透过主人公说的每一句话,进一步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动态及联想到接下来即将要发生的一系列个人行为。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也可以转换角度,通过语言情境联想的方式,将文本当中主人公或者其他角色所要表达却没有体现出来的语言,通过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将这些语言描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本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在学生表演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文本内容展开,并通过合理想象还原文本当中出现的场景,这既是对细读语言描写的一种升华,又是参透文本内容,捕捉作者真情实感的方式和手段。
四、细读动作描写,提炼人物性格
动作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品性的一种最为直接的写作方式,一般在小说、杂文当中被普遍运用,尤其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选取的阅读文本多用描写人物动作的文字来铺垫文本内容,进而使文本内容得以充实,使故事情节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基于这一思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采取细读动作描写的方式对文本内容反复进行推敲,并从描写动作的文字当中快速提炼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对确认文本的主题思想有着积极作用。比如胡适创作的《我的母亲》当中有大量描写母亲动作的文字,在阅读该文本时,学生可以针对某一段动作描写文字,对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感受母亲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其中有一段文字这样描述:“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犯的事小……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用了“骂、打、望、关、拧”等形象化的行为动词,既能够展现母亲严格管教自己的场景,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母亲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她之所以关上门来教训自己的孩子,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发自心底地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在母亲的管束下,胡适成为了文学家、思想家与哲学家,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母亲的慈爱与严爱有着莫大的关联。
细读语言描写能更好地使主人公在内的每一个关键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学生在了解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后,加深了对每一个故事情节的印象。因此,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每一个出场人物的语言描述文字,并从这些文字当中提取关键性动词,然后对这些动词反复进行推敲,这样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高明之处。这不仅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提升大有帮助,而且还可以为语文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作为提炼文本中心思想、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捕捉作者真情实感的一种高效阅读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与故事主线保持同步的前提下享受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与此同时,这种反复推敲、深度剖析的阅读方法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条捷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有效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进一步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提升个人的阅读品位,将文本中的细节描写相互联系,进而为自身语文成绩的快速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第十一中学
责任编辑: 张言